帮年轻人摆脱“永远在线”的疲惫

时间:2025-11-28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编:刘丹 编辑:邱梦

分享到

“刚翻开书不到5分钟,弹窗又在手机顶端闪个不停。”据媒体报道,被要求“永远在线”的年轻人,仿佛在迫不得已跑一场没有尽头的“数字马拉松”。在数字技术高速迭代与广泛应用的当下,深度媒介化正史无前例地重塑着人类的生产生活,重构着人类的感知结构、时空体验与主体性认知。数字平台不断打破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界限,模糊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加速群体组织向原子化个体裂变。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陷入一种“永远在线”的疲惫状态——被信息洪流裹挟,注意力不断被打断,时间被屏幕吞噬,甚至在精神上产生强烈的空虚与失控感。

面对数字化生存困境,个体自发的数字戒断实验固然可贵,但要真正帮助年轻一代建立健康、自主、清醒的数字生存方式,亟须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引导其增强数字化适应能力。

我们常常认为,生活在Z世代的“数字原住民”天生就具备驾驭数字世界的能力。但事实是,许多年轻人虽能熟练操作各种数字产品,但却难以抵御短视频诱惑,无法保持深度阅读,甚至有的人沦为“信息奴隶”。这恰恰说明,真正的数字素养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操作层面,而是个体在数字环境中拥有批判性思考、自我管理、价值判断等多维能力。它决定着我们如何与技术共处,关乎我们如何在“数字崇拜”“注意力经济”和“泛娱乐化生活”洪流中保持专注和独立意志。

数字素养教育要着力培养个体的时间管理能力,抵抗“伪闲暇”陷阱。当前,数字干扰逐渐常态化,不少人选择将刷短视频、社交媒体等作为休闲放松方式。殊不知这正是平台通过算法精准投喂内容,制造“即时满足”的幻觉,以攫取用户注意力资源的商业逻辑。事实上,这非但不能缓解疲劳,反而加剧了身心疲惫与空虚。因此,数字素养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个体理解流量经济的运行机制,并在碎片化的信息环境中重塑时间秩序,建立清晰的数字边界,从而在屏幕之外感受真实时间的质感与生命的充盈。

数字素养教育要加强价值观引导,帮助个体理性审视并重构人与技术的关系,防止技术异化侵蚀人的主体性。当前,平台和算法成为新的权力中心,一旦个体在与技术的共处中缺乏主体性,其思维意识和行为模式必然会被技术逻辑所框定。比如,年轻人面对网络上真假难辨的信息,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极易受到影响,甚至会误入歧途。因此,开展数字素养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提升个体对数字技术的认知辨别能力和数字批判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即技术是促进人类价值实现的工具,永远服务于人的发展,个体要在数字化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主体意识。同时,要重视对技术伦理素养的培养,帮助个体建立起对技术的审慎态度,这样才能确保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不会被技术理性和资本逻辑支配,始终保有对自身生活节奏的掌控权。

当然,数字素养教育的落地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数字化趋势和国情,研制并完善本土化的数字素养框架,将促进全民数字素养提升作为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要以系统思维推进学校、行业、企业、图书馆和社区等多元主体的联动参与,将数字素养教育融入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全过程。

一方面,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框架下,一体化构建大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目标体系和课程教学体系。例如,小学阶段侧重建立数字安全意识与基础媒介认知,初中阶段主要培养数字处理能力与初步批判思维,高中阶段主要发展算法素养与伦理思辨能力,大学阶段则重点培养高阶数字创造力和推动技术向善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鼓励科技企业提供资源支持,并充分发挥图书馆和社区的补充教育功能,共同打造一个充满韧性的数字素养教育新生态。(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助理研究员 吴虑


责编:刘丹 编辑:邱梦

来源:中国教育报

湖南教育新闻
《湖南教育新闻》栏目简介

《湖南教育新闻》栏目简介

查看详情
国防教育频道
国防教育频道简介

国防教育频道简介

查看详情
湖南招考
直播预告!“湘就业”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

直播预告!“湘就业”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

查看详情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简介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简介

查看详情
奋斗青春号
奋斗青春号

奋斗青春号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